close

周日品“區”



?

在大上海,什麼樣的房子最宜居?

一定會有人說,這還用問,當然是新建成的市中心商品房豪宅啦,或者,在郊區住一棟別墅也不錯。

可是,很多懂經的老上海,並不是這麼認為: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“大居”,才最宜居。這些老房子,建築質量不錯,周邊配套完善,老鄰居大多也都很有素質、愛惜居住環境。

這樣的大居,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建設,至90年代中期,在上海中心城區超過100個。滬東片區有曲陽、國和、開魯、長白等,滬北片區有彭浦、滬太新村、泰山新村等,滬西片區有長風、仙霞、田林、康健、真西等,滬南片區有宛平(南)、長橋、梅隴新村等,浦東片區有上鋼、濰坊、德州等……

開魯新村

彭浦新村

長橋新村

?

時至今日,這些大居對於上海人來說,不僅僅隻是一片居住空間,更是一種溫暖而踏實的歸宿。

?

80年代,中心城區邊緣74個居住區拔地而起

大居的由來,說起來話頭很長。

上世紀70年代末,由於大批知識青年回城,文革中被侵占的私房要落實政策,上海城市居民的住房矛盾一下子變得突出,一大批大齡青年面臨著沒房子結婚的困難,一度出現一個亭子間蝸居三代人、石庫門天井裡搭個棚屋當婚房的情況。?

根據《上海住宅建設志》的記載,當時,市裡把解決居民住房問題列入重要議事日程,制訂瞭一系列加快住宅建設的政策和措施。當時實行的是“國傢統建和企業自建相結合,住宅建設和城市改造相結合,新建和挖潛相結合”的方針,明確在今後相當一個階段內,住宅建設的基地應以征地為主,並批準首批征地8400畝,還決定開辟大型住宅基地,辟建新居住區。?

從1980年開始,上世紀80年代的住宅建設分四次規劃,在中心城區邊緣新辟74個居住區。新辟居住區與市中心的距離,最早一般是5~11公裡左右,而到瞭上世紀90年代,距離拉遠至10~20公裡左右,這些居住區大都位於內環線與外環線之間。

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

新辟居住區的規模大小不一,主要根據可用土地數量多少和住房需要情況確定。按規模大小不同,居住區分為“居住地區級”、“居住區級”和“居住小區級”3個層次,其中居住地區由3~5個居住區組成,居住用地在150~300公頃之間,可建住宅150~300萬平方米,可居住人口10~20萬人;居住區由3~5個居住小區組成,居住用地40~60公頃,可建住宅40~60萬平方米,可居住人口3~4萬人等;居住小區由4~5個住宅街坊組團組成,居住用地10~20公頃,可建住宅15~20萬平方米,可居住人口1~1.5萬人。

來聽聽那些老上海人耳熟能詳的居住區名字——

第一批1980年上報批準建設的,有蘭花、長白、曲陽、彭浦、滬太、泰山、長風、虹橋、仙霞、田林、宛平、上鋼、濰坊等13個;

保健食品有哪些

第二批1982年上報批準的有工農、民星、運光、彭浦(東塊)、管弄、仙霞(南塊)、長橋、德州、上南、雪野、臨沂、梅園、涇西等13個;

第三批1985年上報批準的有市光、開魯、國和、國定路、豐鎮、涼城、彭浦(北塊)、甘泉(北塊)、真北等22個;

第四批1986年至1990年上報批準的有長海、圖門路、涼城(北)、原林路(現中山北二路)、田堵宅、清澗、楊思新村、菊園小區等26個……

相比起環境逼仄的棚戶區和老式新村,這些大居引領著住宅新潮流。其建築設計、住宅層數和建築體型都發展瞭一大步,住宅組群點條相間、塔板結合、高低錯落,住宅層數以六層為主,高層住宅也隨之增加。

許多大居裡的行政、文教等設施配套齊全。街道辦事處、派出所、房管所、糧管所、環衛所等用房一應俱全,建有中小學、幼兒園、托兒所等,還配備文化站、老年活動室等。當時,這些大居裡的居民,成為上海最先用上煤氣的人,煤球爐不見瞭蹤影、居民傢裡安裝電話也不需再預約登記,消滅瞭“電話待裝戶”。

優美的環境讓居民們深感驕傲。那個時候,大居裡的住宅和公建一改沉悶形象,外墻采用的各種顏色和裝飾材料,讓整體環境顯得活潑而層次分明;每個居民區的綠化可以算是“爭奇鬥艷”,有的建成濱河綠帶,有的設計園中園、休憩亭臺,有的規劃在坊內各條道路都種植行道樹、佈局小型公共綠地。居民們的生活環境改善瞭,也紛紛在宅前宅後栽花種草,整個小區令人賞心悅目。

?

洗凈鉛華後,大居仍有獨特魅力

昔日的高標準住宅區,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究竟如何?

男性保健食品推薦

位於甘泉地區的“甘泉苑”,當時在全上海名氣很響。它曾是那個年代第一個生態園林型小區,被譽為滬上“綠寶石”,還是上世紀90年代“百萬人看上海”的景點之一。

今日甘泉苑。董慧玲 攝

初冬時節走在小區,絲毫感受不到老小區的“暮氣”,而是有一種令人安心的秩序感和鉛華洗凈的寧靜感。剛進大門,就有一塊嶄新的小區平面示意圖,圖上顯示著整個小區的規整佈局:11.25萬平方米被分成五大區域,中心位置是“泉園”和大風車幼兒園。

泉園門口立著一塊大石頭,上面是古建築學傢陳從周先生所提的“海上第一泉”。中午時分,許多老居民趁著陽光溫暖,紛紛到這裡休憩,在湖邊小廣場打一套太極拳、到湖心亭和老朋友一起唱唱小曲,還可以繞著新建的健身步道慢跑鍛煉。

這個地方原來是個苗圃,當時上海很多地方的植物都來自於這個苗圃。小區就建設在苗圃基礎上,直到今天為止,這裡的植物種類都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小區。居委會幹部翻著資料告訴記者:“我們這個小區,按照植物共生、循環原理建立,種植51個科目、80多個品種共3萬餘株樹木,綠化率達44.98%。”

虹口區曲陽新村也不年輕瞭。走在這個保健食品查詢社區裡,也有一股寧靜和諧的氣息。

昔日曲陽。 曲陽街道提供。

如今的曲陽新村。曲陽街道提供。

?

這個擁有近10萬居民的社區,人口密度至今在全市算起來也很高,曾讓早高峰的8號線、3號線因為它而不得不限流。直到10號線開通後才有所好轉。晚上,當洶湧的的人潮慢慢褪卻,便是一片萬傢燈火的景象。

居委會幹部們說,曲陽新村最早的一部分居民是當地拆遷戶,後來又有一些市級機關單位比如港務局、郵政局的幹部住房分配到這裡,還有寶鋼的職工、虹口區區政府的部分公務員等等。有位居民是江南造船廠幹部傢屬,她說,當時丈夫單位分房,可以選擇浦東的三室戶,或者曲陽新村的兩室戶,他們想也沒想就選瞭曲陽:“那時浦東要擺渡過去,上班多不方便,所以寧要浦西一張床啊。”

1991年4月27日,時任市委書記吳邦國,時任市委副書記、常務副市長黃菊一行到田林十二村參加“愛國衛生月”勞動。?田林街道提供

1991-10-21李瑞環視察田林新村。 田林街道提供

曲陽居民的結構如今發生瞭改變,一些當年“先富起來的人”最早搬走瞭,不少年輕人到瞭成傢立業的年紀,也到其他地區購買新房。而因為上外和同濟這兩所大學一東一西將曲陽新村夾在其中,大學生在近些年中成瞭這裡租房的主力軍,一些教職員工也成瞭曲陽新村的新居民。因此,如今小區居民分為三部分,除瞭中老年“原住民”外,還有外地來滬工作的小夫婦,以及租住在這裡的年輕人。

徐匯區田林新村一直有種文藝范兒。當年田林新村有幢著名的文藝樓,裡面的住傢有京劇名凈趙文奎、畫傢朱梅邨、上海人藝的導演胡偉民、嗩吶演奏傢任同祥等文化界名人。田林十村還有一批來自上海電影制片廠的一批老職工,著名演員牛犇也曾住在這裡。

滑稽戲表演藝術傢童雙春和李青這對搭檔,至今還住在這裡,見證瞭田林新村的每一步發展。田林新村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工建設,進入90年代,才迎來瞭真正意義上的大建設期。童雙春還記得,代表性事件就是1991年第六人民醫院宜山路新址落成開診。如今在全國都具有影響力的市六醫院,剛開業時還是傢名不見經傳的“小醫院”,多年後,童老先生還把自己的勞保定點醫院也從華山醫院遷到六院。因為六院、八院和一消除疲勞的食品傢社區綜合醫院都近在咫尺,住在這裡的居民們都自豪地覺得,自己是全上海就醫最方便的一批居民。

大居的居民們也愛“攀比”,都覺得自傢小區比別傢更好。經常去曲陽新村探望朋友的童雙春就覺得,相比曲陽稍顯分散的商業網點,他們田林的商業佈局更加集中,一條田林路涵蓋瞭超市、藥店、菜場、面包房、早餐店、便利店、水果鋪、服裝店以及10餘傢知名的連鎖餐飲品牌,自然是生活更加便利。其實,早在上世紀90年代,就有這樣一句話形容如今已晉升上海特色商業街的田林路——“再莫名其妙的東西,到瞭田林路上都能賣掉。”客觀說,這句話“褒貶”兩層意思,“褒”的是田林路人氣很旺,“貶”的是業態魚龍混雜、並不高端。

2006年9月,田林十二村菜場名聲在外,成瞭外賓參觀的景點久坐影響之一。 田林街道提供

?

走在社會治理創新的前沿

和近些年來陸續建成的高檔商品房相比,盡管昔日大居已不起眼,但其價值仍舊顯而易見——比如,甘泉苑的房價至今依然是整個街道范圍裡最貴的;還比如,曲陽地區的房子較周邊的同類新村工房還有一定溢價。

理由很簡單,這些大居生活便捷、居民整體素質較高,是上海居住區裡很有代表性的一個品類。

許多老上海人是舍不得搬離居住瞭半輩子的大居的。在甘泉苑當過居委幹部的裔紅英告訴記者,早年,他們一傢從普陀區的藥水弄搬到這裡,房子是小區裡的主流戶型——南北通的兩室戶,兩間房間外加一個過道廳,房卡上的建築面積有54.3平方,但得房率特別高。如今她依然覺得,那些價錢很貴的新樓盤,比起她傢來說,也不過如此。

還有一個原因,就是這些大居一直在“進步”。這些年來,隨著大居居民年齡結構的改變,政府部門一直在加大投入進行“二次改造”、尤其是適老化改造,持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。

不少大居為居民樓加裝瞭電梯、重新規劃公共停車位、還增設瞭“社區活動小廣場”,提供吃飯、洗澡、娛樂等服務的為老服務站點等也越來越多。有的社區還在進行“智慧改造”,讓昔日大居追得上如今住宅標準更新的步伐。還有的微更新項目不僅結合實際功能提升,還把居民津津樂道的歷史作為文化元素,融入景觀設計過程,用以留存這裡的過去。

然而比硬件提升更重要的,其實是人的自治水平的提升。在許多大居,共同生活瞭幾十年的老居民之間,最主要的維系就是人際關系。正因為深厚的“熟人社會”基因,讓這些大居又一次超前,走在社會治理創新試點和居民自治試點的前沿。

楊浦大居中原新村,近年開始提倡“禮治社區”。所在街道聯合復旦大學專傢打造以閘一、工三(2)居民區為試點的“禮治社區”——依靠一個大傢約定俗成的居民公約,將社區裡已有的個體、傢庭、群團組織、業委會、物業公司以及黨組織、居委會、社會組織等多重力量串聯在一起,鑄就瞭一種將德治和法治融為一體的新型社區治理形態。

中原新村的"愛之禮"小區的文化墻和“和之禮”小區的紫藤長廊。殷行街道提供。

通過微更新後改造的樓道。殷行街道提供。

這樣的現象,對於甘泉苑的居委幹部們來說,很容易理解。當時剛住進大居的居民們,生活習慣還沒跟上,破爛貨掛在陽臺、堆在公用走道舍不得丟掉,有瞭煤氣仍愛生煤球爐。還有不少居民難改“節省”寸金地的習慣,在房前天井裡,蓋上水泥平頂,搭起瞭違章建築。

當時居委會最重要的任務,就是在小區裡倡導文明生活理念、拆除違章建築。 好在居民們都很熱愛自己的傢園,都在努力改變陋習,沒過幾年,居民素質有瞭翻天覆地的變化,整個小區地面上找不到一個香煙頭,這在當時,也幾乎是絕無僅有的。

“大傢會遵紀守禮、提升素質,是因為大傢都想共同守護大居的光榮與夢想。”居委幹部們說,許多大居居民都見過“大世面”,經常接待一批批到訪的領導和群眾。這是屬於居民們共同的驕傲。而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,這些大居是上海率先爭創精神文明小區的地方,居民們普遍積極參與、配合度很高,認為自己沒有理由不成為精神文明開路先鋒。

一位跟父母一同住在昔日大居的年輕人這樣形容所住的地方:“歷史厚重的社區,總有種滄桑感,但因為人氣旺、人情味濃而顯得很親切溫暖;城市更新進程中,它也一直閃爍著某種青春活力。”

這份屬於老上海專屬的榮光與情懷,你能讀得懂嗎?

?

內文部分歷史資料圖的相關作者和報社及時聯系,便於支付稿酬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AUGI SPORTS|重機車靴|重機車靴推薦|重機專用車靴|重機防摔鞋|重機防摔鞋推薦|重機防摔鞋

AUGI SPORTS|augisports|racing boots|urban boots|motorcycle boots

一川抽水肥清理行|台中抽水肥|台中市抽水肥|台中抽水肥推薦|台中抽水肥價格|台中水肥清運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uda326p4t8 的頭像
    uda326p4t8

    紅土的網購推薦

    uda326p4t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